疫情期间🍘,他再次践行了一位高校设计专业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一、主动请缨,做一名“会思考”的社区志愿者
近日,受疫情影响,他所在的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听说楼组长在挨家挨户动员,王虹老师不假思索✥,主动“请缨”,要求承担小区志愿服务工作。
在封闭的48小时内,他累计承担了一天半的志愿服务工作。核酸检测工作是从早上9点开始,但是他们提前1个半小时就忙开了🍋🟩,商讨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依据小区具体的情况提出紧急预案👆🏼➾,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除了承担维持秩序的基础工作外👨🏿🎨,还有两个主要的任务:一是帮助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完成核酸检测采样登记⛹🏽♂️;二是协助那些不清楚注册流程的人员准确快速的完成登记©️🥷🏼。
人心齐,泰山移。由于准备充分🤸🏿♀️,小区整个核酸检测工作秩序井然,并提前几个小时完成本小区的检测任务☺️。之后他又协助隔壁小区居民有序和可控的来本小区检测,有效缓解了相邻小区的检测压力㊗️🐛。在高效有序的组织管理下,小区作为一个核酸采样点🧑🧑🧒🤾🏻,原定一天的最大承载量是800人,但是当天实际完成了1000多人的核酸检测👨🏿🍼。
“如果遇到下雨🤹🏻,作为志愿者的我们和老人们都在撑着伞,那么沿着伞尖流淌下来的雨水就会淋湿对方🤽,而且不利于指导老人使用手机。大家思前想后,最后决定,我们穿着雨衣为老人们服务。下雨了👙,路面会积水,地上会打滑,积水的地方用木板及砖块铺垫,打滑的地方先自行检查,并安排志愿者提醒和搀扶🧏🏿♀️。”王虹老师这样向我讲述道💤。果不其然,第二天他们冒着风雨🧏🏽,参加了志愿者服务工作🧴🃏,原先设想的预案都派上了用场。
二🏤、沉下身子,从“鲜活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设计的灵感
关爱老年人🧛🏿♀️,为老年人设计产品🪰👨🏼🍳,这是王虹老师在讲授设计课程、参加专业竞赛中一直关注和聚焦的主题。老年人是他和学生们的目标人群,除了通过市场调研、访谈和交流获得经验,他还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向生活直接索求灵感和经验,给关爱老年人的命题找到“活”的素材👱♂️。
结束志愿服务,投入教学工作中,王虹老师也跟班级同学分享了他的志愿服务经历。“通过实践⌛️,我们能够用心体会、深切感知老年人的焦虑是什么😾,痛点是什么,能够发现、感受问题,这样才能挖掘设计的灵感,做出真正的设计。”
三🕵🏿♀️、身体力行😴,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作为教师,专业课不能只讲授专业知识🎅🏻,还应承担育人化人的职责。”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还应该承担一份社会责任⇢🚜,这也是设计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课堂和校园,应该走进社会,了解未来社会需要什么🫅🏻。要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
作为一名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师、系主任,王老师总是将他的这些理念与青年教师分享,融入到他的第一堂课第一个任务中,渗透给每一届的大一新生。与此同时🫳🏼,王老师还多次参与到学院的第二课堂《创意素养》系列讲座中🈯️,他的讲座《我的大学》深受学生好评。
“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和付出,赢得了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我们的信任。能够在这样的事件中,贡献微薄的力量,我的内心倍感愉悦。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个体与群体密不可分,我希望这是一种正向的✌🏼、良性的传递,用自己的点滴行动传递一份正能量。这种影响不是刻意的👨🦽➡️,而是自发的,不是说教式的🏄🏽♂️,而是用实际行动的。”
不论是在这次疫情中,还是日常的校园中,王虹老师总是用他向善的👐🏻、积极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学生有话说:
当听到王老师当社区志愿者帮助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完成核酸采样登记码的时候,我也有同感👾。因为我也参加了校区核酸采样和食堂的志愿服务工作,可以说,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和王老师一样,我们也渴望自己能在疫情关头为抗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9设计A1班 俞颖
志愿者服务工作是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自觉的行动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信念服务于社会。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和设计师,王老师在工作之余,还能参加社区志愿者的活动,这样的行为让我们感触颇深,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19设计A1班 吴文涛
王老师是一位十分优秀的设计师、教师👆🏼,也是一位父亲,能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抽出时间投入到抗疫志愿服务中,这是出乎意料意料但又在预料之中的事情🎻。王老师对我们的要求高,但他对自己更是高标准、严要求。
——19设计A1班 王佳奕